|
- 五營大將軍 -稱號
五營神將、五營將軍、五營元帥、五營神軍、五營兵馬等,簡稱五營。
聖誕 五營神將恭祝聖誕之日即為廟宇犒將賞兵之日 歷史典故
五營神將,或稱五營將軍、五營元帥、五營神軍、五營兵馬等,簡稱五營。是道教與民間信仰中,保護廟境或村莊的重要護法神。五營分為「東營九夷軍-青旗(青龍)」、「南營八蠻軍-紅旗(朱雀)」、「西營六戎軍-白旗(白虎)」、「北營五狄軍」-黑旗(玄武)、「中壇三秦軍-黃旗(黃帝)」等五支神軍以抵禦邪魔。 五營之中,以中壇元帥為主,統領中營,與其他四營元帥統領,統號稱五營元帥。 五營信仰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一環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神明結構,其創作模式一以傳統帝王的君權政體為範本, 自有一套分工精細、組織嚴密的神政體系。 最早是由玉皇大帝是掌理三界的最高統治者,下設文職與武職兩大官系;武職官系又分為「情治系統」和「軍事系統」兩支,前者如城隍組織,掌管三度空間的秩序維護,後者則包括天兵(36天罡或軍將)、地兵(72地煞)和五營神兵,專責擔負陰陽兩界的作戰防禦。如果說合稱為「神軍」的天兵、地兵是中央軍的話,那麼五營神兵就是地方的防衛部隊了。 這套五營神兵的信仰,最遲在漢代魏晉以前即已形成,並出現於文獻中:從有社開始,就逐漸有「五營」的概念,文獻中較早提到的是在漢晉之間的道經,這只是下限,因為「五營」的觀念一定是流傳很久之後才被記錄到書中的,因此可能在漢朝或更早就已形成。 臺灣因係移民社會,信仰沿襲原鄉中國大陸,自是承襲這套五營信仰於生活中;不過,後來也因地制宜,逐漸在地化,形成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元素,尤以和王爺信仰、城隍信仰與聚落(莊頭;自然村落)的結合,更突顯台灣五營信仰的本土化。 五營神將為何許神明、何種姓氏的說法相當多,以「東南西北中」為序,有「張蕭劉連李」、「龍朱白武李」、「溫康趙馬李」、「溫康王馬李」、「張康趙馬李」、「辛池蔣洪李」、「康趙白黑李」等說法。 絕大多數廟宇五營神將的中央主帥是「中壇元帥」哪吒(哪吒,俗稱其姓李),李哪吒也同時是佛教與道教的著名護法神。 大多數廟宇採用「張蕭劉連李」的說法,一般說法認為居首的東營張將軍,即是法主真君張其清。南營將軍為輔天真君蕭其明(法主真君的結拜兄弟),又稱蕭法主。西營將軍劉其秀,北營將軍連其亮。此等神祇在世時,皆是著名的閭山派道士。臺灣的許多廟宇寫作:張其清(張基清)、蕭其明(蕭其靈、蕭其龍)、劉武秀、連宗宮(連忠宮),這是因為法壇多以口耳相傳,疏於文字,但傳說故事大致相同。 「五營旗」不但是內五營的主要象徵物,表示「五營兵馬在此」,同時也是法師或乩童調營遣將的作法信物,通常與「五寶」搭配使用。 |
|